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

心理百科

近期活动

>>更多

联系我们

电话:0310-7889976
邮箱:
地址:临漳县青少年活动中心

查看文章

您的位置:主页 > 心理百科 > 心理知识

疫情下学生心理健康疏导应知应会

发布时间:2022-03-18  阅读:次   文字:[ ]
疫情下学生心理健康疏导应知应会
        当前疫情防控任务仍然艰巨,新冠病毒依旧如梦靥般挥之不去。做好校园疫情防控工作,守护学生生命安全和身心健康应放在第一位,作为班主任,我们有必要了解疫情下学生心理健康应知应会相关内容。
        疫情之下,学生长时间不能回家,在心理上难免会有压力,容易出现一些心理应激反应。心理应激反应,是指个体在面对各类紧张性刺激物(如当下正在发生的新冠疫情)时,大家普遍都会出现的一系列包括生理、心理、情绪和行为上的综合变化。
一、疫情容易引发的心理应激反应评估
(一)疫情影响可能会出现的心理应激反应
        1.情绪方面
      (1)焦虑:控制不住地紧张、担心、害怕自己和家人被感染,总怕自己崩溃;(2)愤怒:对传染来源、对干预措施的抱怨和愤怒,变得愤世嫉俗;(3)悲伤:对他人遭遇的不平、传染或死亡感到很难过、很伤感;(4)无助:感觉自己什么都做不了,做什么都没有用,一次一次地失望;(5)激惹:变得情绪不稳定,容易生气、发脾气;(6)内疚:感到自己做错了,或者没有能帮到家人或别人;(7)麻木:有人变得麻木、冷漠、无表情,又为自己没有人情味心生内疚。
        2.认知方面
     (1)注意力不集中,或记忆力减退;(2)注意力狭窄:只关注疫情相关新闻,反复查询疫情信息,反复讨论疫情的危险性等,选择性注意又回导致信息充斥,压力感扑面而来;(3)顾虑增多:反复思考、犹豫不决,难以做决定;(4)负面思维:觉得生命多么脆弱,不堪一击;觉得世界末日到来,难以相信他人和世界,谁都不可信,谁都靠不住;多疑:总觉得自己可能被感染,对身体各种感觉特别关注,并将身体不舒服与“疫情”联系起来。
        3.行为方面
      (1)反复查看疫情消息;(2)反复洗手、反复测体温;不断囤积食物、口罩等用品;也有人表现为发呆、懒言懒语、动作迟钝或逃避行为;(3)违反社会规则的行为:因恐惧而不愿隔离、隐瞒病史、逃跑;绝望与心理崩溃后的攻击、伤人、报复与恶意传染、自伤/自杀风险行为相较于成人,儿童青少年还可能出现一些特殊的心理应激反应。
          年龄较小的学龄前(0-6岁)孩子并不能正确理解疫情的相关知识,但Ta会敏感地感受到抚养者的情绪反应,家长的焦躁不安、担忧和愤怒等不良情绪会让Ta也表现出相应的情绪反应。
          Ta们可能会吸手指,甚至是尿床的方式表现自己的焦虑和压力。一些孩子的饮食和睡眠习惯也可能会变得不再规律。此外,有的幼儿可能会出现暴力、多动、回避行为、违抗行为和语言障碍,以此来获得父母额外的关注。
小学阶段的儿童(6-12岁)可能会害怕去学校,或者不再愿意与同伴玩耍,在学习时可能会变现出很难集中注意力、学业出现困难等现象。此外,有些儿童可能会表现出一些退行行为,如要求父母喂饭或者帮助穿衣等。
        中学阶段(13-18岁)的青少年由于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青春期阶段,更加敏感,情绪也更加起伏不定,因而,应对传染病爆发而产生的焦虑和压力这一任务,对Ta们提出了更大的挑战。
        一些孩子会出现否认自己的真实体验和反应(如对家长的关心只会回应“我不担心,我没事”),或在担忧不安时保持沉默(如拒绝与家人进一步的交流),身体上会出现一些莫名其妙的疼痛或不适。还有些青少年可能会在家庭和学校中变得比较不安和反抗,喜欢与人争论,不服从规则和管教等。一些孩子甚至还会出现一些物质成瘾行为(如饮酒或酗酒等)和网络沉迷行为(如沉迷各类线下、线上游戏等)。
        应激反应,是刺激物同个体自身的身心特性交互作用的结果,不仅仅由刺激物引起,还与个体对应激源的认识、个体处理应激事件的经验等有关。
(二)心理应激反应自我评估
        1.轻度应激反应
        轻度的情绪、认知和行为表现,如紧张、焦虑、坐立不安等,通常不会影响到自己和家人的日常生活或影响较小。
        2.中度应激反应
        持续数小时,并影响到自己的躯体、情感和认知功能。如果疫情控制了,上述各种反应会在一周内消失。可观察到的有:易生气、易激惹、情绪紧张及缺乏学习动力等。
        3.重度应激反应
        常影响学习任务完成,这些反应会持续4-6周。可观察到的反应有:长期睡眠困难、自我封闭、注意力障碍、自伤或攻击行为等。
(三)运用心理心理健康自评量表(SRQ—20)评估
        心理健康自评量表(SRQ—20)
        在过去近30天,您可能受到以下一些困扰。如果哪个条目与您的情况相符,并在过去的30天都存在,请选择“是”;如果这个问题与您的情况不相符,或在过去的30天内不存在,请选择“否”。回答没有对错之分,如果您不能确定该如何回答某个问题,请尽量给出您认为最恰当的回答。
 
 
 
         评分:回答“是”记1分,总分在7或8分以上的可能存在情感痛苦,需要专业帮助。
二、心理应激反应自助方法
(一)了解新冠,减少恐慌
        1.从正规权威渠道获取疫情或新冠信息
        2.减少接触负面信息的时间
(二)做好自我防护
(三)保持常态化生活
        1.接纳生活的变动
        2.保持自然的生活节奏和稳定的生活状态,如合理作息,正常饮食等
        3.保持人际联结,通过电话、微信等方式,与家人保持联系。
(四)面对压力,释放情绪
        面对焦虑、抑郁、烦躁等情绪时,寻找合适的情绪疏泄方式。
        1.安排一个“用来焦虑的时间”
        每天设置一个固定的“用来焦虑的时间”,暗示只在这个时间段(建议10分钟),把负面的念头、想法用笔写到纸上,然后撕掉。
        2.学会腹式呼吸
        呼吸要点:找一个舒服的姿势坐下或者躺下,把双手放在小腹。吸气的时候,让胸部和腹部一起鼓起来,呼气的时候,让胸部和腹部一起收缩。简单的来说也就是将空气深深的吸到腹部的位置,然后再从腹部慢慢的把空气呼出来。吸气的时候——心里从1默数到7,1秒钟数一下。体会深深吸气的感觉,吸入的氧气似乎能直达到脚心。呼气的时候——心里从7默数到1,1秒钟数一下。体会把多余气体完全排空的感觉。换气时可以停顿一秒钟。注意力始终保持在查数上。在这个过程中,你可能会想打哈欠,想睡觉,可以闭目养神的休息一会,就达到了放松的目的。
        3.掌握常用心理调试方法,比如肌肉放松训练、呼吸放松训练、想象放松训练等 
 
 
        4.减少接触负面信息的时间
        5.冥想
        冥想的好处很多,可以缓解压力焦虑。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一项综合研究发现,冥想对焦虑和抑郁症状有减轻作用,类似于抗抑郁药物,如果每天只进行10分钟的冥想,你可以显著减轻压力并减少焦虑。西方心理学家认为,5分钟的冥想等于熟睡一个小时。
建议:每天课前或午休时,带领学生冥想10分钟,提高课堂听课效率,缓解心理压力。
        推荐冥想音乐:微信小程序,搜索“More冥想”,有“高效学习”、“考试赋能”“自然呼吸”、“助眠减压”等不同主题的冥想音乐供选择。
(五)转移注意,关注其他
        首先,请思考,假如没有疫情发生,你能按时回到家中,最想做的事情有哪些呢?请列出3-5件。
然后,请思考,你的生活中除了疫情,对你来说重要的事情是什么?
        接着,请继续思考,疫情发生之前,有哪些事情能让你感到快乐或者平静呢?现在哪些事情还可以继续做?
        最后,请再思考,这一次疫情平稳结束后,你的生活也已经恢复正常,你会希望自己的生活向什么方向发展呢?现在这段时间可以做哪些准备呢?
        现在你是不是能够找到一些可以去做的事情了,那么,接下来请开始行动吧。
(六)寻求专业帮助(心理援助热线)
        1.邯郸市抗疫心理援助热线 0310—12355(24小时接听,公益热线,免费服务)
        2.磐林心理爱心热线:0310-3193114(早9点到晚9点,提供基础心理沟通)
三、帮助学生度过特殊时期
        疫情下,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疏导,以下方法供参考:
        1.召开主题班会,观看逆行者工作图片视频,通过对比感受到自己此刻能坐在教室学习,正被很多人呵护,自觉调整心态,面对现实,珍惜时光;
        2.学校每周安排1-2次固定时间与家长联系,聊聊天,大约20分钟左右,缓解精神压力,释放想家情绪;
        3.每周欣赏名画、聆听名曲,观看电影等,缓解学习任务的紧张,张弛有序;
        4.从网上找一些解压心理游戏,在班级内做这些游戏,也会缓解心理压力;
        5.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多关爱学生,理解、接纳学生的反应,耐心倾听学生,选择与学生分享轻松、积极的资源,营造宽松的班级氛围;
        6.毕业班学生恰好利用这段时间,心无旁骛,集中精力冲刺。
     (以上内容,根据曹志涛老师《疫情下的家庭心理健康》录音整理,也感谢郑希冰校长和王狄老师提供帮助。)